小学教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题是“旅行”,主要学习、练习是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第一单元就已对“旅行”这个话题,用玲玲去新疆的线索进行了语言学习,因而本节课要描述玲玲的旅行过程,并从中学会描述自己的旅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单元以任务型活动来安排教学。由游戏及图片展示开始,创设语言氛围,通过情景对话,游戏、故事、写作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尽力做到:将操练贯穿始终,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因为是学习、练习第二单元,新的语言点较少,目标指向为通过活动培养学习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上采取操练贯穿始终,如复习部分的east,west,north,south的chant练习,即属于机械操练部分;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去过的地方及地理位置,谈论去过什么地方,属于意义操练;通过练习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旅行过程,属于交际操练。
语言是一套习惯反应系统,要遵循机械、意义、交际的训练过程,才能使语言习惯变成人的语言能力。给出重点词,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有助于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复习,这样就可以做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在一起操练,既增加学生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激发、促进和呵护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建立合理的语言支架,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会到英语表达的实际作用,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一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二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已经在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此处隐藏12349个字……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14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已成为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字输入在我们学校是三年级的内容,而从开学初四年级同学的表现来看,形势并不乐观。文字输入指法正确而输入速度比较快的都是家里有电脑,经常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也基本如此,由此我思考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拼音的要求:
新课标对1、2年级学生在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也就是说新课标在拼音上的要求是认读,而不要求会写。
而在学习文字输入时,学生使用“智能ABC”——拼音输入的一种,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拼音的掌握既要会认会读还要会写,这就与新课标的要求有所出入。况且三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已不太接触拼音,这就给我们的文字输入教学设置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同学不会拼音或者很生疏,特别是在输入er、ao、yue等字的时候,学习好的同学也有困难。
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跟不上:
一二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刚开始知识学习英语中的基本对话,对于单词的拼写以及26个英文字母都不做要求。而我们在电脑中输入文字首先就要认识键盘上的大写字母,毕竟这些字母和学生学过的拼音是有区别的。学生不仅要认识键盘上的字母,还要学生能熟悉每个字母的位置,这样才能在文字输入的学习中既有正确的指法,又有一定的速度。而这些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达到。这就是学生学习文字输入的另一个障碍。
实践的时间不多: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多实践、多操作。信息技术的课时安排是每周一课时,在学习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利用上课的时间来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能利用回家的时间进行复习或练习,而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就会在这一个星期中把所学的内容渐渐遗忘,这就造成了个别有条件的同学在操作、输入方面很熟练,形成学生之间强烈的反差。
上述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文字输入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大。因此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合理安排,借助一些打字软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玩中学会熟练输入文字,并定时的做一些复习练习,希望学生在文字输入方面有多提高。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15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
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